多创造,少消费,不闹心,更充实

多创造,少消费,不闹心,更充实[译]

翻译工作由我和 GPT 协作完成,读起来不通顺的都怪 GPT ,尤其是后半部分我偷懒了。所以有能力还是 阅读原文 Create More Than You Consume if You Want to Worry Less and Feel More Fulfilled (opens in a new tab)

当全球疫情首次爆发时,人们开始困惑。它很可怕,但是,也有点刺激--一种全新的体验,至少。

剩下的一整年里--抛开心伤与诀别--我们得以享受慢节奏的远程生活。而今,近一年之后,精神、情感、身体上的损伤也已显现。我们经受打击,只剩疲惫。

新年伊始,我本以为暂停创作、“更多地体验生活”能为我充电,结果却适得其反,我变得更加无精打采。内心的空虚像滚雪球一样与日俱增。

如果你发现自己对未来感到越来越疲惫和焦虑,科学研究表明,无论你的艺术经验或才能如何,一次专注的45分钟创造性活动可以显著降低你体内的皮质醇水平,从而减少你的整体压力。

换句话说,每天来一点创造性活动有好处。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专注于当下,减少焦虑,感到充实。随着我继续了解创造力对心理健康的益处,我意识到每天写点儿东西这样简单的习惯,已然提升了我的自我认同,给了我一种使命感,并形成了情绪释放的缓冲区。

过度消费的问题

当今 21 世纪,你有太多事可以去做,可以去填满一天的每一个小时。你可以一口气追完整部剧。你可以下单一堆东西并当日送货上门。在算法的恩赐下,你可以划手机划过数不尽的时间,却也只能划过社交娱乐这三千弱水中的一瓢。

这样一周一月一年又一年,你开始明白为什么人们会变得无所作为,会落入这无休止的内容消费陷阱。

你看,生活是该被体验被享受,但这并不是生活的终极目的。终极目的是什么?是活着,是尽你所能做好的事情。你的终极目的是不断长大,不断进化。就是这么简单。

拉尔夫我耳朵爱默生(Ralph Waldo Emerson)说得好啊:

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快乐。而是为了有用,有荣誉,有同情心,为了让你的生活能带来变化,为了好好活。

享受用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的过程,并善加利用,为社会添砖加瓦,幸福在这旅程之中。幸福就来了。

而过度消费的问题是,它掏空了我们的内心。好笑的是它也创造了某些东西:一个巨大空洞。

你感觉被束缚了,活不会了。你失去了对习惯的掌控,失去了对情绪的控制,最终,这些能量的丧失让生产力归零。

过度消费导致生活逃避主义。 你没有学习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,探索内心世界,并通过艺术进行自我表达,你找孟婆要迷魂汤去了。

消费的另一个问题是,它给你一种在做事的错觉。花几个小时看健身视频并不能让你变得健康,还是得起来动动。花几个小时看烹饪节目也不会使你成为更好的厨师——亲自下厨才会。

知道这些以后,你得做决断了:你是想通过创造与自我表达来定义你的生活,还是屈服于没头脑的内容消费?是无私地给予,还是自私地索取?正如马丁·路德·金(Martin Luther King Jr.)曾经曰过的:“每个人都必须决定,行走于创造又利他的光明之中,还是在自毁且自私的黑暗下苟且。”

创造是你的职责,但它也是一种治疗工具

艺术是最美的人类表达形式。无论是散文、科学、技术、创新、视觉艺术还是插图,处于纯粹的奇思妙想与创造行为的状态让我们成为人类。

当我们创造时,我们进入了心流,心理学家米哈里·希克森米哈伊(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)将其定义为完全沉浸在活动本身的状态。在他的书《 Flow: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》中,他写道:

“心流是一种人们完全投入到一项活动中,其他一切似乎都无关紧要的状态;这种体验如此享受,以至于人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,仅仅是为了进入心流。”

这里有一个明显的词应该强调。注意他说的是享受而不是享乐,因为这两者是不同的。

吃饭、喝酒、睡觉和看娱乐节目等活动是享乐。它们是被动且短暂的。另一方面,享受的体验是主动的。想想运动、写作和艺术——它们要求你全身心投入。

换句话说:享乐根植于消费。享受根植于创造。

译者注:下面这段容易被误解,可以跳过不看。大致意思是说,找到自己乐意做的工作,那么工作就是享受。

这与孟加拉诗人、哲学家,以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非欧洲人拉宾德拉纳特·泰戈尔(Rabindranath Tagore)在19至20世纪之交写下的话有关:

“我睡着了,梦见生活是快乐。 我醒来看到生活是职责。 我努力工作——看,职责是快乐。”

工作是职责,“职责是快乐”。

这是一个伟大的生活准则。职责不是享乐;职责是快乐。职责不是消费;职责是创造。而由于创造力是一种工作形式,工作是一种职责,那么创造就是一种职责——一种快乐。

当我坐在椅子上写作时,我面对很多阻力,但我熬住了,因为从思想的花园中采摘,并用文字描述它们的简单行为给了我宁静祥和。它让我充满了快乐。时光飞逝。专注让我远离对未来的担忧,让我回到当下。

当我从书桌前走开时,看着黑纸白字一大张——今天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——这让我自在满足。

写作是我选择的艺术形式,它帮助我理解我的生活,但正如这篇关于艺术与治疗联系的研究所示,任何形式的艺术都可以帮助你改善心理和情感健康。

当你专注于一项活动并完全沉浸其中时,你的心率会放慢,呼吸会变深。创造性活动自带的沉浸感帮你控制自己的专注点。某种程度上,创造性工作也是一种冥想。

但是,这值得吗?完成时带来的成就感让你感觉值。即使没有其他人看见你的成就,它仍然会帮助你以新的视角看待自己,并觉得我可太牛了。自我表达的艺术性的帮你更好地了解自己。如果你问我,那就是拥有自己的创造性出口最强大的好处。

事实上,这就是为什么心理治疗领域会用创造来帮助人们探索自我表达,并由此重新看待自我,发展出更强大应对能力。这便是艺术治疗的用意。

让天平倾于创造

在《Big Magic》中,伊丽莎白·吉尔伯特( Elizabeth Gilbert )写道:“一个创造性的生活是放大的生活。它更大更深更快乐,老有意思了。以这种方式生活——顽固地不停挖掘你内在的珍宝——本身就是一门高雅的艺术。”我很喜欢这个观点,非常同意。有谁不同意的吗?

事实上,创造性的生活并不用花费什么。你不必辞职,不必搬家寻找灵感,更不必报一个 8000 块的班来学习如何搞艺术。

你只需要开始。

只需要让天平倾于创造。

和把大象装进冰箱一样只需要三步:

  1. 选择你享受的事情。不是享乐——是享受的事情。能吸引你的事情。无论是写作、画画、设计、编织还是烘焙,当你为了事情本身而不是外在激励去做某事时,你才能进入心流。工作本身就是奖励——这才叫享受。

  2. 为此安排时间,坚持做,并通过拒绝其它事物来保护它。每天留出一个小时来创造。关掉手机。创建一个无干扰的空间。对任何捣蛋鬼说不。如果你不能一天一次,一周两次总可以吧?

  3. 别着急给作品打分,去感受。真的。成长是一个过程。好事需要时间来开花。让你持续成长的是你停止打分,尊重创造,并对自己温柔。你比想象之中更强。

新的生活准则

苏格兰小说家罗伯特·路易斯·史蒂文森( Robert Louis Stevenson )曾说过这样的话:

“不要以你收获的成果来评判每一天,而应以你所播种的种子来评判。”

换句话说,不要通过你消费了什么内容来评判每一天,而是通过你创造了什么来评判。多创造,少消费。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活准则。

我不会通过我消费了什么来评判每一天,而是通过我创造了什么。

你也可以。

Do not shoot this.